首页 亿博·app在线入口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  • 首页
  • 亿博·app在线入口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你的位置:亿博·app在线入口 > 新闻动态 > 《二十四画品·荒寒》:中国美学的冷寂之境与生命热望

    《二十四画品·荒寒》:中国美学的冷寂之境与生命热望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8:54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    图片

    范宽《雪景寒林图》

    荒寒

    边幅不修,精采无既,

    粗服乱头,有名士气,

    野水纵横,乱山荒蔚,

    蒹葭苍苍,白露晞未。

    洗其铅华,卓尔名贵,

    佳茗留甘,谏果回味。

    “边幅不修,精采无既”,寥寥数字道说荒寒美学的核心。画面不拘泥工整,看似残缺的笔墨里,却藏着无限精神能量。这正是“残缺即圆满”的东方智慧。中国艺术善用“枯笔残墨”造冷寂宇宙。倪瓒画疏林瘦石,笔简意远,在荒率笔触中直抵生命本真。这种“重神轻形”的追求,呼应苏轼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的主张,反叛了院体画的精工刻板,彰显士大夫超越表象的精神追求。

    “粗服乱头,有名士气”,以蓬发敝衣的意象,写出画境的粗犷野逸,暗合文人“遗世独立”的风骨。徐渭的《墨葡萄》就是例子,狂草笔法泼洒淋漓,墨点像乱发纷飞,把愤世孤傲的“名士精神”画了出来。这里的“野”,是乱山野水的荒寂;“寒”,是孤高自守的清冷。二者交融,便有了谭元春说的“荒寒独处,稀闻渺见”的宇宙苍茫感,在疏野中见出精神的孤绝。

    再看“野水纵横,乱山荒蔚”,无序山水里藏着深沉的宇宙秩序。范宽的《雪景寒林图》中,寒林层叠如乱戟刺空,雪涧蜿蜒似白龙盘谷。混沌布局里,凝结着天地的凛冽之气。这正是“荒率天真”的自然本相,超越了人工的刻意安排。表面“万籁俱寂”的荒寒之境,其实藏着生机。戴熙说:“宵分人静,长林萧萧如作人语……荒寒幽杳中大有生趣”。就像寒潭下潜鳞微动,冻土中新芽暗孕,在极致静谧里积蓄生命的力量。

    图片

    王维《江干雪霁图》局部

    “蒹葭苍苍,白露晞未”,化用《诗经》秋霜意象,造出“永恒寂照”的时空。朱良志说,荒寒是“凝固的刹那”。王维《江干雪霁》中,芦花凝雪、寒塘滞雾,把流逝的“白露”定格成“未晞”的永恒,让人坠入“太古之境”。蒹葭飘摇像人生旅途,霜露清冷似世态炎凉。文人常借这般萧瑟,寄托家国身世的悲恸。八大山人的画“墨点无多泪点多”,寒寂里藏着无尽愁思。

    “洗其铅华,卓尔名贵”,说的是荒寒美学的减法。褪去绚烂色彩,回到水墨的素净。水墨的“冷性”,正是荒寒意境的载体。李成用淡墨画寒林,“水天空处全用粉填”,洗尽铅华后反而更显“卓尔名贵”。这合了《庄子》“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”的道理。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里,枯笔淡皴像清泉洗尘,用最简洁的笔墨证明“绚烂归平淡”是至高境界。

    “佳茗留甘,谏果回味”,把荒寒意境和生命体悟连在一起。用佳茗苦后回甘、橄榄涩尽生津的感觉,比喻荒寒中的精神升华。这就是朱良志说的“冷处生神”。恽南田看王蒙《夏日山居》,初觉“阴沉冷寂”,细看却见“生机鼓吹”。可见荒寒不是死寂,是洗去俗念后,对生命热力的深刻感知。“谏果”(橄榄)的苦涩像忠言逆耳,文人在荒寒中守“清冷自持”,如屈原“苏世独立,横而不流”的孤贞。

    图片

    马远 《寒江独钓图》

    荒寒是文人画“以艺载道”的典范,深植传统哲学土壤。王维画雪景“云峰石迹,迥出天机”,融了禅宗空观;倪瓒“聊写胸中逸气”,承了庄子“坐忘”之境。朱良志老师说“荒寒乃中国艺术的底色”,正因它指向天人合一、物我两冥的宇宙观。道家与禅宗交融中,“虚静”是根本。老子“归根曰静”的哲思,成了马远《寒江独钓》里“虚亭枕流”“空山无人”的意境,是道禅“澄怀观道”的画面;“冷逸”是妙用,牧谿等禅僧画寒鸦枯柳,示“诸行无常”,冷逸笔痕里藏着“枯木龙吟”的顿悟。

    黄钺以“荒寒”一品,浓缩了文人艺术“愈冷愈炽”的生命辩证法。它有三重维度:自然之境(野水乱山)、心灵之境(洗尽铅华)、宇宙之境(永恒寂照)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超越,始于直面荒芜,终于对生命的热望。就像雪中寒梅,“香自苦寒”不只是艺术法则,更是华夏文明面对历史严冬时,永不熄灭的精神史诗。

    好,到这里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